《藏传佛教基本信仰与常识》--林语涵
书名:藏传佛教基本信仰与常识
作者:林语涵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ISBN:9787561361405
1、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喇嘛教,是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三大体系。 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7世纪中叶。
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共同影响下,皈依了佛教。
2、佛教在没有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民众信奉着本土苯教,又名苯波教。 苯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崇拜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牛羊禽兽等一切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
主要宗教活动有祭祀、诅誓和占卜等,通常用于祈福禳灾、预算休咎、驱鬼降神。
3、7世纪中叶,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以拉萨为中心,统一了西藏诸部,创立了文字,建立起日渐强大的吐蕃王朝。
这时,苯教已开始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为佛教传入西藏准备了客观条件。
4、在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印度和唐朝传入西藏。当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先后嫁与松赞干布。赤尊公主携来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文成公主携来释迦佛像,还带来了佛经、法器等。
5、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四喜幻显殿,即大昭寺的前身,以及逻娑幻显殿,即小昭寺的前身。松赞干布还使尼泊尔塑像匠人,按照自己的身量,塑一尊观音像,供在大招寺北厢殿中。
6、由于王室信奉佛教,从而使佛教的偶像崇拜和神权观念在西藏得以初步的流传。在这一段时期,西藏开始有佛教,建筑寺庙,创造文字,翻译经典,同时也制定了法律,教育民众,使藏民族逐渐强盛文明起来。
7、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8、赞普:吐蕃王号,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
9、藏传佛教主要有前期四大派,即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后期的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的,这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
10、10世纪至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度、尼婆罗的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乘典籍。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生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如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于这些派别。
11、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在各派中历史最久,形成于公元11世纪。
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8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
12、宁玛派极重密宗且弘扬旧密咒。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密秘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可娶妻生子。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俗称“红教”。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时期,采取的是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不断。
13、目前,在我国的整个藏族地区共有753座宁玛派寺院,从数量上看,它仅次于格鲁派寺院,而大大超过其它教派的寺院,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位居第二。
作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派,宁玛派在藏族地区有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除了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桑耶寺等宁玛派寺院,是早在8世纪创建之外,在其它藏族地区也有不少历史久远的宁玛派寺院。如藏传佛教前弘期内产生的藏族第一批出家僧侣中的比卢遮那大师,早在8世纪就到今四川阿坝藏族地区传教布道。
14、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
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三个支派。
萨迦派采用的是昆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式。
15、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的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
噶举派是11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16、在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
17、宗喀巴以后又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教派的一些内容,创建了格鲁派。
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又称黄帽派,简称黄教。 黄教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影响极深,逐渐成为诸派中发展最迅速,势力最大的教派。
格鲁派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又称新噶当派。
格鲁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臻于系统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格鲁派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由于该派僧人戴黄帽,俗称“黄教”。
宗喀巴逝世后,弟子们本着大师的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先后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
18、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
19、在修行上,格鲁派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修习方法。
20、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
21、格鲁派的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22、护法神:指护卫佛法的神,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庞大的一类神,从护法神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还有的来源于蒙古和汉地的民间社会信仰。
23、比丘戒:又称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24、修持:佛教徒依佛法修正自己因妄念而产生的种种错误。持戒以止恶扬善,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而达到求证佛果的目的。
25、辩经是藏传佛教教学方法中非常独特的一环,在藏传佛教中,若想成为佛学家,必须具备善讲、雄辩、著书三个条件。
辩经的目的是经由辩论的过程,理清义理上的疑点,以佛法的正见,破除邪见。所以,在寺院修习的过程中,辩论是必修之课。
26、辩经考试,分正反方对经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辩论。辩论有声有色,围绕着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提问的僧人站着做出抬腿、击掌等动作,事实上,这些动作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比如每一个提问者都要先说一个“底”,随之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再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拿底”,“底”音象征祈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
高扬的右手象征文殊的智慧就在身后。 两手相击,有三层意义: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能,驱走你的恶念。
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难中的众生挽救出来。
27、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即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例。
28、传召大法会西藏的传召大法会是一个纯粹的宗教节日。1409年,传召大法会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倡导下,首先在拉萨为纪念释迦牟尼而创设。
此后,每年藏历一月上旬,举行传召大法会。期间,各地僧人云集在大昭寺内,诵经祈祷,讲经辩经,气势如虹。
29、萨嘎达瓦节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一个特有的节日,即萨嘎达瓦节。“萨嘎达瓦”,藏语意为氐宿月,氐宿是藏历星象二十八星宿之一。藏历四月氐宿出现,故这一月名氐宿月,即“萨嘎达瓦”。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这个月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纪念。
久而久之,这些活动会集成了规模盛大的转经。 所谓“转经”,就是按一定的线路作环形行走,是进行祈祷的一种形式。
全拉萨的转经线路有3条:一条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绕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法轮,长500米,是内环线,藏语“囊廓”意即内环;第二条是八角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即为中环的意思;第三条是林廓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全长5000米,是外环线,藏语“林廓”即外环的意思。
30、燃灯节燃灯节藏语音译“安却”,意为五供。1 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的日子。宗喀巴大师深受僧俗大众的敬仰,为纪念大师而将这一天定为燃灯节。
31、在燃灯节期间,伴随着法号、法螺、金唢呐声响起,僧人们在道路两侧、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室内佛堂、佛龛、供桌等,以及凡能点灯的台阶上,点上一盏盏酥油供灯,并在佛堂内供一碗净水,灯水相映,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灯火通明。
数万盏酥油佛灯金光灿灿,远远眺望,那一盏盏排成一字形或宝塔形供灯,犹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寺庙内人山人海,人们观灯、拜佛,以此纪念宗喀巴大师。
32、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一年一度的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雪顿节。
33、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展佛节,又叫晒佛节,也是闻名西藏内外的节日,时间是每年藏历的五月十四至十六日,展出三世佛,一天展一佛。
第一天展出的是“过去佛”,又叫无量光佛,意思是让人们缅怀过去;
第二天展出的是“现在佛”,是九世班禅曲吉尼玛制作的释迦牟尼像,让人祈祷今生的快乐;
第三天展出的是“未来佛”,即强巴佛,让人憧憬向往未来。
34、展佛节在其它寺院也有。比如哲蚌寺在雪顿节期间也要晒佛,其规模甚至超过扎什伦布寺的展佛节,趋之者可达数万人。但扎什伦布寺的展佛台,是西藏寺院绝无仅有的,不仅是扎什伦布寺的标志,也是日喀则的标志。
35、展佛台是由一世达赖根敦主巴,为纪念释迦牟尼而于1468年修建的,完全由石块砌成,台基深入到尼玛山岩石中。巨大的台面矗立在日喀则市的尼玛山腰,显得宏伟、壮观,可以在几十千米之外看见它。整个展佛台虽历经五百余年风雨,仍坚固无比。
每当一千多平方米的佛像展示在此,虔诚的教民便匍匐在佛的脚下。即使不是佛教徒,也不能不为之震撼。正因为此,展佛节甚至成了旅游节,不仅当地僧众、百姓云集在此,甚至那曲、拉萨、山南以及青海、甘肃、四川的藏族同胞也纷沓而至。一时间,数千顶帐篷安扎在扎什伦布寺周围,蔚为壮观。
36、这种以插嘛哩旗的方式代替念经,运用到如念超度经、祈福经等方面,便形成了在旷野、河岸、桥头、山顶、路边等处都插嘛哩旗的风习。
所以,大凡某处河岸插上或用绳扯起嘛哩旗,那里一定不幸有人坠河死亡,那些嘛哩旗就是在为死者念超度经。
37、天葬这一风俗具有藏传佛教的特色。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葬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
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经生物,也是发挥其最后的价值。
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对死亡的认识,还是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
藏族的丧葬习俗与藏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
38、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在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一边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与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相似。
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 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39、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和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
40、贝叶经: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
41、色拉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北郊3000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明永乐十七年兴建,成于宣德九年。
据记载色拉寺的创建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创者宗喀巴大师三大无可争辩事业高徒之一,众所皆知的强钦曲杰·释迦益西。
据说,拉萨市四面八方的天然的山岩清楚地现出八瑞相:后山中间的突起处似胜幢形状,其山右侧量右旋海螺形,再右曲桑山间的后山为伞状,右面纽吾的山侧面片石象金鱼对游,山势奇异之处甚多。
在后山曲顶、色拉孜、惹卡扎等处,就是宗喀巴大师长期闭关修行的岩洞、上下修行静室和室水泉。同时,这里既是一世班禅克主杰最初谒见宗喀巴之地,又是撰写《中观根本智详解》之所。
大明皇帝永乐六年,明太祖派遣四位大人邀请宗喀巴去北京传法,会见地点也在色拉曲顶。
后来,强钦典杰任命西绕僧格为导师,参加新建吉祥麦居扎仓的庆祝典礼,亦在色拉曲顶开场。正是因为这些,色拉曲顶成为了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当时,作为宗喀巴弟子的强钦曲杰·释迦益西,代师为大明皇帝传法,来到北京并长期居住。后来,强钦曲杰返回西藏,住了几年,于此处创建了色拉寺。
宗喀巴及门弟子贡钦洛卓仁青僧格在哲蚌寺担任讲闻导师时,由于一些人嫉妒,进行诬蔑和歪曲,心情不舒畅,便来到色拉。许多弟子跟随,喇嘛弟子一齐驻锡色拉,坚持讲闻传授,又吸引许多弟子来聚。这给色拉寺的发展,提供一次重要的机遇。
42、哲蚌寺: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座落在拉萨市西郊约10000米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
43、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共有21尊。绿度母即21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相,一面二臂,现慈悲相。
44、尺尊公主在入蕃时带来一些工匠,还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根据史料记载,尺尊公主曾邀请文成公主共同建造寺庙,于是就有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尺尊公主带来的工匠曾经参与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建设,所以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建筑风格中也可以看出几分泥婆罗的建筑特征。
尺尊公主去世以后,吐蕃进一步发展,到了9世纪以后终于吞并了泥婆罗。 由于没有正式地位,我国历史上对这位公主记载得很少。
45、神庙的形状像一只巨大的航船。楼下是释迦牟尼神殿,主神座东朝西,安放着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佛像的右边安放着尼泊尔工匠塑造的11面观音“托吉青波”像,左边安放着尼泊尔公主带来的弥勒强巴佛像。
因为这座庙有白山羊驮土参与修建,于是取名热萨珠龙祖拉康,意思是羊土幻化寺。
与此同时,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和吐蕃臣民的大力支持下,亲自勘察,亲自设计,亲自指挥施工,又有随同他进藏的汉族匠师们的帮助,在沃塘湖北岸的热木齐建造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神庙,崇楼叠阁,高插云端。
在宽敞明亮的主神殿里,安放着她从长安经过千辛万苦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神庙取名甲达绕木齐,意为汉虎神变寺。
羊土幻化寺后来俗称大昭寺,汉虎神变寺后来俗称小昭寺。这两座寺同一天开工,同一天竣工,同一天开光,并没有大小之分。大昭寺门朝西,小昭寺门朝东,表示两位公主思念父母亲人,不忘热土的意思。
小昭寺进入主殿,如今在其中供奉的是释迦摩尼8岁的等身像。松赞干布时期,小昭寺内供奉的一直是12岁的等身释迦摩尼神像,曾经盛极一时,松赞干布死后,小昭寺遭受冷落。
到了芒松芒赞执政的时候,唐高宗曾经派兵进藏,欲要收回这尊12岁的释迦牟尼等身像,芒松芒赞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到大昭寺的秘室中,外面再伪装起来,才得以保存。
赤德祖赞时期,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入藏,金城公主便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12岁释迦摩尼等身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并把原来大昭寺供奉的8岁的释迦摩尼等身像移到小昭寺内,一直到现在。
46、吉祥天女班丹拉姆自从进入西藏,便成了藏传佛教的重要神灵,在寺庙护法神殿占有无可争议的显要位置。
格鲁派和历辈达赖喇嘛对班丹拉姆尤为崇信,她不但是格鲁派寺院的首席护法神,也是历辈达赖喇嘛的依怙神、守护神。还有人说,班丹拉姆和达赖喇嘛,是两个身子,一个灵魂,难以割舍。
历辈达赖喇嘛对班丹拉姆的信仰,与第二世达赖的大力倡导很有关系。二世达赖喇嘛名叫根敦嘉措。
47、色拉寺辩经
在辩论的时候,辩论者还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辩论时的各种手势,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喇嘛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这个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
二手相击,有三层意思,一是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
二是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
三是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
辩论时,喇嘛的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48、文殊菩萨的音译是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与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合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因此又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49、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更培邬孜山南坡,占地20多万平方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最盛时僧侣达到万人之众。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该寺规模宏大,一座座经堂僧院依山而建,层层攀升,覆盖了半个山坡,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喇嘛城;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所以称作哲蚌寺。
因为远在青藏高原的拉萨,又属于藏传佛教,所以,甘丹寺的寺名、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等,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解放前这里的僧侣数目多达10000人。
50、哲蚌寺的建筑艺术同西藏其他寺院有异同之处,尤其殿宇外墙的砌筑独树一帜。凡佛殿、经堂、神殿及扎仓、康村、僧舍的墙体几乎全用加工的方石、片石和未经加工的块石砌筑而成,主要殿宇全部用约40至60厘米长的条石砌筑,石与石之间用一种粘性极强的白土与大米粥调合的泥巴粘合,并用这种粘泥填空勾缝,然后用粘泥抹光,刷上白灰。所以哲蚌寺的名称就从这种特殊建筑原料及方式中产生的。藏语“哲蚌”中的“哲”是大米的意思,“蚌”是堆砌的意思。合为用大米堆砌起来的寺院,全称为“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简称“米聚寺”,藏语简称“哲蚌寺”。
51、哲蚌寺属于藏传佛教,在宗派上它属于宗喀巴所创的格鲁派,因此,哲蚌寺的各项制度与人们所熟悉的汉族寺庙不同。哲蚌寺各项制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的名称与职权、入寺制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制度方面的不同,使哲蚌寺这座古刹更加令人感到神秘。
52、有相当一些喇嘛,刚开始也是读经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家庭财力困难,例如本人不爱学习,离开“贝恰娃”的行列,参加到一个叫作“陀仓”的组织中去,当了陀陀喇嘛。
陀陀喇嘛有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殊的保护神“普巴多吉”,即金刚橛。他们平时搬运物资,倒茶送粥,充当铁棒喇嘛的扈从和侍卫。打起仗来,他们就是僧兵,挂一个大铜佛盒,自以为刀抢不入,到最前线拼杀。陀陀喇嘛年青时精力过剩,赌狠好胜,拉萨街头打斗,常有他们参与。
53、还有少数特殊的喇嘛,称为“朱古”,即化身活佛。前世活佛圆寂,灵魂托生为新的肉体,一代一代循环不息。哲蚌寺活佛分两种,有的是寺院本身的活佛,本寺高级僧人死后转世形成的系统;还有的是外寺的活佛,下属寺院的活佛,挂靠在哲蚌寺,以求得官司方的承认。活佛也有三等九级,最大的叫“措钦朱古”,意为全寺性质的活佛;“措钦朱古”中最高的称“结布胡图图”,即可以当摄政王码汉卡的活佛。例如功德林大扎活佛,丹吉林第穆活佛等全僧团性质的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