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jpg

文章摘要

1. “结婚前一晚还要做工吗?”看情形他想提早庆祝,偷懒嘛。
“那你想做什么?”我问他。
“想带你去看电影,明天你就不是我女朋友了。”
于是我们跑去唯一的一家五流沙漠电影院看了一场好片子《希腊左巴》,算做跟单身的日子告别。

2. 这条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地来回驶着,它乍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窄弄,一弯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地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
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个在街上走着的人举目所见的一样普通,说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不值得记载下来,但是,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地吹散,漠然地忘记?
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其实,这样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


3.“你在想什么?”荷西说。 
“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汇聚分享(转载自知乎)

三毛《哭泣的骆驼》在表达什么?

整理了一下思路,在我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得知了沙伊达的真实身份和巴西里的存在后,便渐渐开始忽略了奥菲阿鲁的存在。

现在觉得整篇文章里,被明线暗线牵着的是和沙伊达密不可分的两个人——深爱她的丈夫巴西里,以及默默爱着沙伊达的奥菲阿鲁。

文章最后,巴西里不顾一切的想要与沙伊达相见,奥菲阿鲁也是在刑场上不顾性命捍卫沙伊达,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想着去用自己的身体去覆盖被羞辱的沙伊达。

 两个人无疑都是深爱着沙伊达,看到最后着实让人感到悲恸。

 即使这样,沙伊达的一生还是悲剧。

她拥有绝世的美貌,却总不被他人理解。

撒哈拉是她的土地,埋葬了她的父母,却因为信仰不同,她被周围的撒哈拉威坚决地排挤在外,遭到了一众人恶毒的诽谤。

有许多爱她的人,死死纠缠的阿吉木是其中之一,但却因为这份得不到的爱开始变质,他最终迫使沙伊达在巴西里死后被诬陷,被架去了屠宰场,受到了极端的侮辱。好吧,这根本不是爱。

 此番羞辱让沙伊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彻底绝望了,有了赴死的决心。

几声枪响,人们迅速散去,地上只有两具尸体,"鲁啊长着眼睛死在那里,沙伊达趴着,鲁啊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

 三毛曾在前文引用过《红楼梦》的一言:“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二(作者:周者羽/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第一遍觉得只是一个西属撒哈拉政治风云中的悲惨故事第二遍发现三毛铺的局很大,在西属撒哈拉这块地方,三毛、荷西是在西班牙人的庇护下的旁观者;西班牙人则在旧日撒哈拉区域持有管辖权;沙伊达、奥菲鲁阿、巴西里是撒哈拉地区支持民族自决的游击队一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渴望撒哈拉独立;阿吉比、姑卡等是撒哈拉原住民,信奉回教;外界的政治力量包括联合国如何处置撒哈拉的倾向和摩洛哥对撒哈拉的觊觎。

《哭泣的骆驼》便是在西属撒哈拉脱离西班牙之际,游击队、西班牙、摩洛哥、沙哈拉威(撒哈拉原住民)、联合国多方势力的冲突中几个人的故事。除了政治冲突,宗教上冲突(沙伊达信奉的天主教和巴西里等原住民信奉的回教),家族中(巴西里不能反抗父亲的意志),传统观念与外界接触的冲突(三毛和她的邻居、沙伊达无法得到居民的认同),大部分价值观的呈现是以沙哈拉威当地居民为主的(他们信奉回教,遵循传统,安于现状,只有再真正触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才发声,除此对战争、政治感到“漠然”,又无法团结,害怕强权——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他们的心理就如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尽管有团结的一刻(联合国决议时一致沉默抗议、一致口号),但还是无法对抗强权——这里说的有些偏颇,但本质上这群人是弱小的三毛说的是建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建和复兴中的困局,而且是所有人都逆转不了的困局,她只能眼看着一个个优秀的、美丽的人像落入火海般,因为弱小、愚昧、落后而抛掷来去,在这个注定的悲剧中,西属撒哈拉是在最底层的,这群人脆弱的自信一旦毁坏,便会陷入自相残杀的境界,沙伊达和巴西里所代表的精神层次的文明也禁不起斗争。

关于知道和不知道,三毛作了许多悲剧的伏笔,比如“杀荷西,杀三毛”、“你们一个一个理想主义者”、“不会独立,摩洛哥人马上要来了,我的孩子们,在做梦”、“太阳落得好快的啊”“巴西里怕摩洛哥人劫了沙伊达做要挟他的条件”“突然觉得巴西里快死了”等等,所以三毛和读者都知道最后的结局,而触动的原因是什么,便是这现实未免也太惨烈了些?巴西里和沙伊达也是知道自己是蚍蜉撼大树,对抗着整个世界的敌意,所以这又是一个牺牲者的故事,在一个民主国家建立的过程中,他们只是三毛听说的其中一个故事而已。于是这些高尚的人格、美丽的身躯、罪恶的血肉和争斗、还有刻骨铭心的爱情都在沙漠中湮灭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还是那个强大包容性的沙漠。


目录

  • 沙漠中的饭店

  • 结婚记

  • 悬壶济世

  • 娃娃新娘

  • 荒山之夜

  • 沙漠观浴记

  • 爱的寻求

  • 芳邻

  • 素人渔夫

  • 死果

  • 天梯

  • 白手成家

  • 收魂记

  • 沙巴军曹

  • 搭车客

  • 哑奴

  • 哭泣的骆驼

  • 附录

  • 回乡小笺

  • 尘缘

  • 书信(撒哈拉·台湾)

  • 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 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八日

  •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 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日

  • 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一日

  •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一日

  •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 一九七五年二月十日


个人原创

《撒哈拉的故事》共计收录了三毛十七篇散文,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篇《哭泣的骆驼》。

  美丽动人的沙伊达:“灯光下,沙伊达的脸孔不知怎的散发着那么吓人的吸引力,她近乎象牙色的双颊上,衬着两个漆黑得深不见底的大眼睛,挺直的鼻子下面,是淡水色的一抹嘴唇,削瘦的线条,像一件无懈可击的塑像那么的优美,目光无意识的转了一个角度,沉静的微笑,像一轮初开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众人不知不觉的失了神态,连我,也在那一瞬间,被她的光芒震得呆住了。”

“坐在那儿的她,也不说话,却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的梦境里去。

三毛这样形容与沙伊达的第一次见面:“惊鸿一瞥,留给大家地震似的感动,话题竟舍不得从她的身上转开去。”她也默想到奥菲鲁阿配不上沙伊达:“总差了那么一点,说不出是什么东西,差了一点。”为后文里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巴西里的出场做了铺垫,原来沙伊达是巴西里的妻。

而巴西里作为追求国家独立的悲剧英雄,奔赴千里来看沙伊达最后一面,没等与敌人最斗争,就被自己人杀害。沙伊达被捉,因爱生恨人格扭曲的阿吉比在屠宰骆驼的场地和一群人要公开处决她,也就是先奸后杀沙伊达,作为三毛无力上前为沙伊达开脱,此时同样爱恋沙伊达的奥菲鲁阿上前枪杀了沙伊达,也算是给了沙伊达解脱。“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想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这段文字实在震撼人心,奥菲鲁阿的行为与同样爱恋沙伊达的阿吉毕成反比,既然得不到,就不要打扰,更不可因爱生恨,好好守护心中的姑娘。

哭泣的骆驼,哭的不是死亡,哭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