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的观后感(文/李逍遥)
记得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青春,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充满缺憾,却又给人无穷的想象,构成了另一种完美。谁的青春不曾迷茫?谁的青春不曾留有遗憾?人,究竟是应该活在别人的期望里,还是应该为自己而活?
在之前上映的港片《那一天我们会飞》当中,只有男二号苏博文挣脱了现实的枷锁,真正地“飞”了起来。而在这部影片当中,男主角高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坚定而大胆地说出“我想飞”的梦想,并付诸行动,用自己所做的“飞机”,翱翔在蔚蓝而自由的天空之下。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女主角终于也脱掉了循规蹈矩的帽子,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我们活在现实当中,要考量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正如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所说:“青春时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验。”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对抗世俗的勇气,去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在这个青春片泛滥成灾的年代,《谁的青春不迷茫》摆脱了车祸、堕胎、出国等各种惯例,剧情相对简单,也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甚至还存在不少BUG,但却真实写意,正能量爆棚。没想到一把年纪,居然在影院感动得一塌糊涂,无论是男女主角一起淋雨的美好,还是男主角在楼顶起飞的那一瞬间,还是男主角在教室为女主角画星云图,还是片末女主角放弃荣誉、勇敢追寻心中所恋,动情地唱起了披头士乐队成员PaulMcCartney的那首《HeyJude》:“HeyJude,don’tbeafraid。Youweremadetogooutandgether……”
光影交错的刹那,我仿佛看到了年少轻狂的自己,在那样恣意而又狂乱的青葱岁月里,用叛逆而决绝的姿态,不顾一切地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只为了心中的理想,一路风雨,荆棘满途,眼里却装着彩虹,耳边回荡着《梦里的声音》:“打开未来或许充满惊喜,不要害怕去追寻。偶尔贪心才能改写命运,再黑我也不放弃……”越是沉重,越要飞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因为没有堕胎、车祸这些“狗血”,《谁的青春不迷茫》作为青春片“竟然”成批感动了观众。虽然目前它的豆瓣评分也只有6.4(打三星的人最多,为34%),但也算近期国产片中的诚意之作了。
情节无法带来精神收获
不过对于国内青春片来说,总逃不过的就是观众觉得“不真”,“你的青春不是我的青春”。片方似乎总觉得青春片是观众的“刚需”——谁不是从青春走过来的。但真是如此吗?
青春依旧在的人没时间看青春片。我随便拿近期比较火的人举例——papi酱(小于30岁)和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大于40岁),他们会看青春片吗?每天得为新节目忙吧?得社交吧?得补充新知识吧?得做后期或者盯成片吧?
过去说“最摇滚的青春最难忘”,现在说“最摇滚的事儿就是创业”。拥有创业心,青春依旧在。这些人几乎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呢,为啥要浪费时间回忆自己那些不成熟的青春啊?除了按照电影套路感动一下,流流泪,能带来什么精神收获吗?不能。
编剧没有讲到普世问题
青春不在的人能指望青春片吗?当然,并不是所有小于30岁、大于40岁的人都是创业状态。他们沦入了庸常。看起来能带给他们激情的只有回忆青春时光了。但这又有新的问题——很多青春片都不愿意踏实下来讲那些普世的东西,而是为了剧情把车祸、堕胎都加进去。
此外,帅气、漂亮又学习优秀的男女主角总跟自己当年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多。带着追忆青春的心思来了,但总被剧情无情地惊醒。
反响与成年观众有隔阂
与青春同龄的人爱看青春片吗?看上去是的,毕竟青春片都打着“讲述同龄人自己的故事”的名号。但实际上,大多数年轻人爱看的不是剧中人的青春——我们自己每天都在上演青春戏码呢——而是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热血打斗、对所有古板势力的逆袭等。这才能回到电影是圆梦的艺术这个本质上。这部分需求确实是真实的,但它又恰巧会造成成年观众的隔阂感。
所以,在不允许夸大热血、夸大逆袭的市场规则里,青春片与恐怖片一样,一手好牌也打不出彩。
个人感觉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中,前期剧情较为真实,后期从林天骄看到满教室天文涂鸦、为了高翔放弃省三好学生的桥段较为狗血,更不要说学生集体造反、林天骄去“音乐天堂”这样的情节。认为脱离了“青春期”学生能为一时之勇做出大胆行为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