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影评
影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特别是你把全部的宝押在了一个电影人身上。
上一个被押宝的是姜文,下一个是徐峥。
9月25日,这部号称打破中国票房纪录的大热影片即将上映,但等待它的,不会是下一个奇迹。
还记得《一步之遥》吗?上映6天,票房3.7亿,单日票房已经不足2000万,排片率从首日的53.21%已经接近断崖式地落在了19.72%,当时它遭遇的是《微爱之渐入佳境》和《智取威虎山》。
这一次,《港囧》遭遇的是比《威虎山》更威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和比《微爱》更黑的开心麻花团队首部大电影《夏洛特烦恼》——这也将是2015年中国电影的首席黑马。
徐峥先生,你当然是一位好的电影人,可是闪电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徐峥这次玩砸了 ,30亿的豪言当然不是为了取悦下光线和观众——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都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中国电影市场热得像今年的天气,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港囧》上映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
从片方谋划看,国庆前提前上映的目的很明显,尽可能拉长票房战线,囊括整个国庆档,这当然是王者的战法,也让人联想起动物界的划定地盘——国庆档是我的了,这是《港囧》的地盘。
徐峥似乎有能力做到。在《泰囧》中,徐峥已经证明了他是中国最好的制片人式导演,能够完全按照类型片的法则去让一部电影皆可能“平易近人”,这将是中国电影新的江湖规矩,而徐峥为代表的一代电影人,是重新订立规矩的一代。
从任何角度来看,《泰囧》能做到的事情,《港囧》都没有可能做不到,况且《泰囧》是多么好的一部先导集。
可是,《港囧》确实玩砸了。
无论做何种维度的评价,《港囧》都必须是一部标准商业片,片方对30亿的目标锚定,意味着需要5000万以上的观影人次才能撑起这个票房(以60元票价计),到哪里去找5000万的长尾市场呢?电商促销、《泰囧》助推、高期待度可以保证前三天的票房,但后续来看,票房续航能力才是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质量成为票房成败的关键,如果影片质量不高,那么现有的布局就是最差的布局——国庆前就将票房潜力用尽,国庆《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不是省油灯、《夏洛特烦恼》有够烦,《港囧》就等于提前做死了自己。
当然,如果《港囧》还像《泰囧》一样成功,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很遗憾,《港囧》不是《泰囧》。
不安利《港囧》的五个理由
一、《港囧》最大的问题是:不好笑
从影片前期口碑来看,从业内到观众就一句话:不好笑。
从《港囧》现有剧情看,就是一部传统错摸喜剧,而之类高度剧情化的喜剧,最依赖的显然是演员表演,也就是说,情节好不好笑,要看演员能不能把它演好笑。
实事求是的说,《泰囧》最大的笑点和看点,依次来自王宝强、黄渤、人妖姐姐和范爷,大家都看到了,上述强援这次一个都没有。
不能说徐峥不是好演员,也不是包贝尔不够分量,而是以现在的能量,是撑不起一部现象级大片的。
当然,好笑并不是衡量影片卖座的唯一标准,可是《泰囧》毕竟是部喜剧片,一部不好笑的喜剧用什么证明自己是喜剧呢。当然有人说,《心花怒放》也不够好笑,照样热卖,可是《心花怒放》没有遇到下面的问题。
二、更倒霉的是,还遇到神一样的“对手”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失利电影大多有个“神”一样的对手做映衬。
在厮杀激励的国庆档期,本就底气不足的《港囧》在《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和《夏洛特烦恼》这两部年底票房冠军种子选手和年度超级黑马的包围中,介么好的运气只能让人说一句:请多保重。
照理说,国庆期间观众是有看喜剧的刚需的,可是这样的刚需被口碑更赞的《夏洛特烦恼》满足了,观众也有看大片的需求,那么请看《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等等,好像还有一部徐峥的喜剧叫什么来着?
三、“徐布斯”这个梗,肯定一点也不好笑
没有人怀疑,《港囧》是一部极度互联网的电影。
从先导预告片通过互联网首发,到定档发布会的网络直播介入,互联网贯穿并主宰所有影片话题的逐步传播与发酵。最后网络售票介入线下实体院线,网络院线的出现直接将影片送达用户。
可是光线忘记了一件事情,互联网只是工具。
互联网本身是不会创造票房的,电影才能创造票房。互联网能做的,只是聚合平台,对于电影营销来说,任何手段和工具都只是在做一件事——聚集人气。可是当电影本身有问题的时候,互联网就从聚合人气变成了散人气。
因为在互联网上,任何好笑的梗都是放大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在街上摔倒,满大街的人都在笑,你即使觉得不好笑,也可能忍不住笑起来;反之,如果大家都不笑,即使你觉得好笑也会忍住。
《泰囧》是前一种。《港囧》是后一种。
四、虐哭宣传太low
能把一部喜剧电影男主角当场虐哭的发布会,也只有《港囧》了。
7月27日《港囧》第二场发布会,包贝尔作为男主角正式亮相。片方特意收集网友吐槽内容,并让包贝尔自己现场朗读。结果读到第9条,包贝尔当场洒泪,“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我,就是一个大馅饼掉到我脸上。”
有媒体评论,“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宣传效果出来了”。这个笑话很好笑。
问题是:《港囧》需要这样的宣传吗?电影宣传的目的说到底跟卖白菜没什么不同:一是我这里有一堆白菜要卖,二是我这白菜比别家都好,你赶紧买我家的。《港囧》应该做的是后一种,可是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前一种,于是囧掉了。
如果虐哭包贝尔真的是片方宣传方法的话,那么也用错了方向,因为他们选择的是前一种。
最大的问题是:让所有网友都知道所有网友都不喜欢男二号,这样真的好吗?这个点子是谁想出来的?卧底吗?
五、港囧》已经失去了它的观众
最后我要说的是,《港囧》其实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观众。
光线影业今年以来的电影运一直都不大好,观众看到赵薇很容易想起同样大制作的喜剧《横冲直转好莱坞》,看到包贝尔不是想起电影哪里好笑,而是他在发布会上的眼泪,看到徐峥想起的是他在各大互联网发布会上的发言,仿佛看到某一位互联网大佬。
最大的问题还是那句:看过电影预告片和花絮的观众多数粉转黑,这对一部电影来说实在不能再糟糕了。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口碑传播几乎改写了中国电影的版图,《老男孩》《分手大师》《泰囧》这些小成本喜剧是怎样赢的,《太平轮》、《一步之遥》等大片就是怎么输的,当《泰囧》还是一部站在观众一边的高口碑小片的时候,观众已经用脚为它投过票。
但当《港囧》以喜剧大片——它曾经的挑战者形象归来的时候,观众还会选择它吗?
互联网时代,口碑就是一部电影的风水,风水坏掉了,电影的命运还能好吗?
徐峥站神坛上太累了,休息一下吧 !
《泰囧》之后,徐峥就站上了中国电影的神坛,现在,时候下来休息一会儿了。
可是《泰囧》之后,如果说《催眠大师》还可以剑走偏锋成功一回,那么喜剧类作品《摩登时代》的彻底失败、《心花路放》的质量失败实际上已经为徐峥敲响了警钟——可是跑偏的其实是中国电影的投资方们,人们错误地以为《泰囧》只要徐峥出马,不管阵容这么变,都能够再造票房神话,再次给观众带来一场久违的狂欢。
可是片方错了,观众喜欢的不是徐峥本身,而是徐峥+王宝强+黄渤的三剑客组合,只要其中两个人在,观众就能被带回到《泰囧》的记忆中。可是这一次,只剩下徐峥了。
徐峥擅长商业电影,没有疑问,可是好莱坞也擅长商业电影,每部电影都成功了吗? 徐峥及其电影团队对于商业片规则对观众的尊重,并不必然获得观众的尊重,就像中了一次大奖,就把一切看成是必然的,可是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
30亿的一场豪赌注定玩砸了,徐峥没有错,信任他的光线也没有错——对徐峥的信任是在商业计算的框架内,而徐峥也确实是在设定的商业游戏里起舞,大家似乎都没有错——可是最后的结果是错的,这就是商业片。从首映开始的口碑倒挂,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即将发生的事实。
《港囧》之后,还有《印囧》,就像姜文《一步之遥》之后,还有《侠隐》。我相信,两位电影人的下一步作品都会拿回属于他们的荣耀,只是中国电影再无票房神话,本来也似乎没有过。
就这两年的华语电影而言,“旅行+喜剧”的类型元素搭配、“徐峥+XX”的明星组合似乎已经成为票房制胜的法宝之一。前有《泰囧》,后有《心花路放》。9月25日起上映的由徐峥自导自演的新片《港囧》票房大卖似乎已在情理之中,观众和影评人关心的是《港囧》是否能够再次刷新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而笔者所关注的则是:这究竟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
很难给《港囧》这部影片下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因为这部影片的确承载了太多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观众口味多元的市场环境中,尽管《港囧》杂糅了多种类型元素,但在搞笑之外,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导演徐峥的执念:对于不惑之年的“70后”们来说,“不惑”意味着放下青春执念,“不惑”意味着回归家庭。
《港囧》:续集还是全新?
不论是观影前,还是观影后,《港囧》是否是《泰囧》续集的讨论,都是围绕《港囧》的核心话题之一。尽管制片方和导演一再声称《港囧》不是《泰囧》的续集,但是当“囧”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囧”,而成为某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IP”时,舍弃总归是不明智的选择。可以说,徐峥在《港囧》中延续了他在《泰囧》中关于“找寻”命题的思考,而两部影片主人公的命运和情节的展开也都与旅途息息相关。
如果说《泰囧》是一部因“两滴油霸”引发的囧途的话,那么,“追寻一个20年前未完成的吻”则成为港囧的叙事动因。在“找寻”的大命题下,《泰囧》中那位精明的商人徐朗重新发现了友谊和家庭。而在《港囧》中,那位精明商人变身为一个曾经怀抱艺术梦想、而今已是某知名内衣品牌老板的徐来。影片的故事也极为简单,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找寻与初恋女友未完成的吻,而最终他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青春幻象,真正值得拥有的不是那个未完成的吻,而是那个深爱自己的妻子,于是这个已经不再为物质生活所扰,意欲逃离现实、追寻理想的中产阶级最终选择重新回归家庭。
无疑,《港囧》再次确认了“家庭”这一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不论是从初恋女友杨伊口中得知20年前“菠菜”为了徐来放弃去香港中文大学的名额,还是一家人陪同徐来和“菠菜”到港求医造人,抑或是抵港后“菠菜”为徐来买下一整片薰衣草花园作为画室,简单的情节背后似乎都是在向观众展示家的温馨,“规劝”这个仍放不下青青幻象的男人回归家庭。当徐来历经囧事终于得见那个承载他关于全部青春想象的初恋女友杨伊时,才发现自己的存在仅仅是杨伊下一个系列的“创作素材”。这一系列看似偶然实则经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都是在向徐来和观众暗示一点:对于一个不惑之年、却仍有青春想象的中年人来说,关于青春的一切只不过是幻象。这一次历尽千辛的囧途,虽然吊足了观众关于“出轨”之旅的想象,却扎扎实实地落脚在了完成奋斗、残存执念的中产阶级的寻家之旅上。
这也就不奇怪,导演徐峥一再提及《港囧》的核心观影群体为“70后”到“85前”。不论是“70后”“80后”,还是徐峥本人,已经逐渐步入“而立”和“不惑”之年。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心中残存的那份关于理想、关于青春的小火苗是时候该扑灭了,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愿意。
蔡拉拉:真的只是“二到无穷大”?
即便徐峥本人一再确认《港囧》是一部有“情怀”的喜剧电影,但如果情怀的步子迈得太大的话,恐怕还是容易拖票房的后腿。于是,喜剧与搞笑仍然是这部影片的重要卖点之一,延续某种已经获得观众认同的情节模式和人物关系模型仍然是保证票房的制胜法宝。所以,在《泰囧》中“逗哏(徐峥)+捧哏(王宝强)”式的喜剧人物结构再次被粘贴到《港囧》中。只不过,在《港囧》里给“逗哏”徐峥不断制造“囧事”的“捧哏”由手捧健康树的旅伴王宝变成了手握DV的小舅子蔡拉拉。
在《港囧》“逗哏+捧哏”的人物结构中,这个言必称弗拉哈迪、维尔托夫的小舅子蔡拉拉的作用不容小觑。小舅子蔡拉拉这一形象不仅制造笑料和囧事,更是导演传递“家庭至上”观念的重要承载者。与已经拥有事业与家庭,但仍想要找寻青春理想的姐夫徐来不同,蔡拉拉就是个手持DV,“二到无穷大”、坚持梦想的文艺青年。他的梦想简单到“客观记录被拍摄对象”。正是他的“二到无穷大”,才有了姐夫徐来的“囧事”,才让本来简单的“寻吻”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在这样一个被拉长了的情节线中,他表面上看起来“文艺”,但骨子里却是一个坚决不让姐夫出轨、对着姐夫大吼“你要敢对不起我姐,你就是人渣”的家庭“卫道士”。
香港:《港囧》的“港”还是香港的“港”?
在《港囧》还未公映前,笔者心中便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徐峥这次会将囧事的发生地选在香港?如果说《泰囧》中的泰国仅仅就是作为影片“背景”,并没有直接介入电影情节设定和主题表达的话,那么《港囧》中的香港则承载了太多意义的表达。或者说,香港不论是作为一个地理标志,还是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对于以徐峥为代表的“70后”来说,都在他们的青春成长中点染了浓重的色彩。
于是,我们在影片中密集地看到和听到了那些曾经影响一代内地青年的香港流行文化:《秋天的童话》《甜蜜蜜》《玻璃之城》的海报也好,《上海滩》《英雄本色》《笑傲江湖》《大话西游》的主题曲也罢,抑或是《重庆森林》《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对白、属于王家卫电影标志的“2046”房号和那些年那些经典港片里的配角们……这些曾经真真切切影响一代人的“香港文化”在《港囧》中华丽转身为“香港符号”。那些密集且穿插出现的粤语金曲、香港影片、经典对白和几乎被人遗忘的香港电影人构成了“70后”对于他们青春岁月的某种怀旧与祭奠。然而,也许是太过于急切想在影片中呈现“港味”,也许是徐峥太想在《港囧》中完成对影响过他那一代人的香港文化的敬畏与缅怀,影片中本该值得细细玩味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走马观花式地被镶嵌入了这场囧途之中。
总的来说,《港囧》是一部关于完成奋斗后的中产阶级刺破青春与理想的幻象,完成回归家庭的旅程。影片中,迟迟放不下执念、四处游窜的小蝌蚪最终还是被由温情包裹的家庭所收服。不太愿意完全认同,可能是因为自己还有太多不甘;又不太愿意过多批评,那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正处在放下执念的回家途中……